首发 | 微信公众号「 吐逗保 」
大家好,我是一本正经的吐槽君。
信息时代的好处就是,你总能看到各种神奇的新闻。
比如这条独生子女为了继承遗产,自己把自己告上法庭的新闻,就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👇:

CPU烧了有木有……
1.
看了下具体内容,其实经过很简单。
上海的宋某是家里的独生女。
家里有3套房,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,所以3套房要么登记着一家三口的名字,要么记着宋父、宋母的名字。
天有不测风云,宋母因病突然离世。
在母亲未立遗嘱的情况下,父亲又患有阿尔茨海默病,多年失去民事行为能力……
于是乎,如何继承这3套房子就成了老大难问题!
因为宋母已经去世,宋母的那套房子按照第一顺位继承人顺序,须由宋女和宋父来继承。
但是宋父失去民事行为能力,没办法通过正常程序来过渡房产。
所以只能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,起诉自己的父亲。
但是我们刚才也说了,宋父已经失去民事行为能力多年。
所以表面上看是女儿起诉父亲的案子,但实际上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官司……
2.
估计看到这,很多朋友就有些迷糊了。
为什么独生子女继承父母遗产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,会这么麻烦?
实际上有很多种情况,独生子女都是没办法100%继承父母遗产的。
(1)父亲先于爷爷奶奶,母亲先于姥姥姥爷过世
这种情况下,子女并非是唯一的“第一顺序继承人”。
最新的《民法典》规定:
除了子女外,被继承人的父母、配偶也是第一顺序继承人。
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后,才会轮到第二顺序继承人👇

所以,如果父亲先于爷爷奶奶,或者母亲先于姥姥姥爷过世,那么爷爷奶奶/姥姥姥爷也会继承父母遗产。
而在爷爷奶奶/姥姥姥爷过世后,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又来了……
老一辈通常不止一个孩子。
这也就使得父母的兄弟姐妹们,也享有该部分遗产的继承权。
也就是说,爷爷奶奶辈可以继承,父母的兄弟姐们也可以二次继承。
这也是很多家庭狗血情节的主要原因!
(2)父母一方过世后,另一方再婚
刚才已经说过了,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父母、子女和配偶。
所以如果父母一方过世后另一方再婚,就算再婚后没有生下孩子;
继父(母)同样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,继承再婚一方的财产。
继父母抛弃孩子,带着遗产另寻新欢,经常出现在电视剧中的桥段~

(3)父母留有遗嘱赠与他人
这项很好理解。
因为遗产是父母生前的个人合法财产,所以父母对遗产有完全处置权。
这也是为什么法律规定,遗嘱继承、遗赠扶养协议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因。
如果遗嘱中明确将遗产赠与他人,那么就算是独生子女,也只能靠边站了~
(4)父母过世时,子女已经结婚
最新《民法典》规定:
从父母处继承的遗产,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。
所以……见面分一半!
当然,如果父母过世时,明确留有遗嘱;
说明遗产由自己的子女继承与其配偶无关的话,另一半就分不到了~
3.
所以总结下来,遗嘱是真的很重要。
我也查询了一下中华遗嘱库最近发表的数据,发现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遗嘱这件事。
而且主力竟然是……
90后和00后!
从他们立遗嘱的内容来看,81.61%立遗嘱的是银行存款,71.54%的涉及房产;
第三多的居然是qq号和游戏账号……

不愧是伟大的唯物主义战士!
当然,说归说闹归闹,遗嘱在中国的社会氛围中,还是比较被排斥的。
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东西晦气,而且容易把一些家庭矛盾公开化、提前化。
大多数家庭成员都像鸵鸟一样,能躲则躲,等到了那一天再说……
不过不要慌,吾还有一计~
除了立遗嘱以外,人寿保单也是一个财产过渡非常好用的工具。
除了可以精准过渡财富以外,还能避免遗嘱可能带来的三个问题:
- 隐私保护性较差,资产和继承顺序全部需要披露;
- 手续繁琐复杂,比如继承公证,需要全部继承人共同到场、全部同意;
- 可能面临高额遗产税征收。
简单、有效、避税,还不晦气~
比如用“增额终身寿险”举个例子:
倒霉熊今年50岁,拥有三名子女,最爱的长孙小小倒霉蛋今年刚刚出生。
倒霉熊特别疼爱这个长孙,打算卖掉手中持有的一套房产变现500万,为孙子留一笔教育、婚嫁、养老的同时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。
倒霉熊作为投保人选择了“金满意足多多版增额终身寿险”。
5年交,每年交费100万元,孙子小小倒霉熊作为指定受益人。
倒霉熊掌握保单所有权。
到倒霉熊80岁时,账户价值1284万约为保费的2.57倍。
如果倒霉熊终老离世,作为保单的指定受益人,小小倒霉熊可以直接获得此时的1284万元理赔金。
不需要经过任何的遗产继承、公证等手续和流程,直接“继承”过来!
你看,就是这么牛~
PS:增额终身寿险的挑选攻略可右戳☞《“大下线”之后,还有什么值得买的增额终身寿》。
4.
总的来说,遗产继承这事儿,完全可以早做打算,没必要非等到风烛残年再搞!
立遗嘱也许很多人会介意;
而人寿保单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适合咱们中国老百姓财富传承的方式。
有啥不明白的,也可以直接找我聊聊(微信搜索ID:tucaojun888)。
我是吐槽君,爱你们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了解更多保险知识,解答更多保险疑问,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吐逗保(搜索:“ 吐逗保 ”或“ tudoubao122 ”),让保险不那么枯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