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发 | 微信公众号「 吐逗保 」
大家好,我是一本正经的吐槽君。
做吐逗保这个公Z号好多年了,很多朋友全家老少的保险,都是通过我们配置齐全的。
经常来咨询,所以一来二去,也就熟稔了起来。
也常会有老朋友,一本正经的跟我说:
“咱俩都这么熟了,你跟我透个底,保险公司到底啥保险最挣钱,我以后就避开那个保险买!”
Emmmm……
你这不就是陷入误区了嘛~
1.
保险公司的产品利润呢,和我们日常接触的其他种类产品,多少有些不同。
除了产品本身的利润以外,还有我们的保费投资利润。
先来说说,产品本身的利润。
这个之前经常关注公众号的朋友们应该知道,保险产品本身的利润主要来自“三差”:
利差、费差和死差。
这里面“差”的意思,不是优良差的差,而是相差的差。
也就是预定和实际发生的差距。
利差里面的“利”,说的是利润,也就是储蓄险中,预定利率和保司实际收益的差距。
费差里面的“费”,说的是费用,主要是指产品销售中,宣发及运营的一干花费。
死差里面的“死”……
是的,就是你想的那个意思,客户身故不需要继续履约的情况。
这三差里面,实际少于预定情况,那么保险公司就盈利了。
而如果多于预定,保险公司也就赔钱了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差损”。
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呢,“人精中的人精”精算师大哥,会根据各类大数据,再充分考虑“三差”盈利,综合来制定一款产品的价格。
这一部分跟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产品一样,设计的利润越薄,消费者受利越大。
不过嘛……
目前我们常见的,高性价比的互联网产品,基本都不靠产品本身赚钱!
因为产品销售环境,相较于传统下线产品,更加的透明。
消费者的比价成本非常低,低性价比产品很难有销路。
再加上长险的履约周期很长,靠“三差”来盈利是非常不稳定的。
所以这些产品,大多是靠另一部分来盈利,也就是“投资收益”!
2.
保险公司收到我们的保费,并不是老老实实放在那里,等着日后理赔的。
而是会用我们交的保费,进行投资增值。
嗯嗯,我知道你在担心神马~
不用担心保险公司会把我们的保费亏掉!
《保险法》中规定了,保险公司只能拿出部分保费进行投资,并且仅限于以下几个渠道:
- 银行存款、债券、基金等有价证券
- 投资不动产
-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形式
全都是稳健投资渠道,就算有严重的金融危机,保险公司亏损的可能性也不高。
而这笔保费,在长险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履约期中,就可以产生非常客观的利润。
这就跟当下资本家玩的最6的现金流,是一个道理。
只不过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,都要受到监管最严格的监控。
所以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的选择,并不是要靠保险本身来赚钱,而是选择“薄利多销”,获取更多的本金来进行投资。
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两年里,我们看到很多激进的保司,在互联网上销售杠杆率很高的重疾险,或者固定利率很高的储蓄险。
3.
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:
“保险公司什么产品最赚钱?”
答案是,除了以“某福”为首的一部分天坑线下产品外,其他大部分产品本身,都是不大挣钱的……
保险公司的盈利,主要都是靠拿着我们保费,去进行投资来获利。
甚至某些短险,比如意外险、门诊险这一类“保费少、易理赔”的产品,大部分都是在“赔本赚吆喝”……
是的,我没有在开玩笑。
大家看一下这类产品的销售时长就知道了,挺过一年的都没几款,统统都是“短命鬼”。
真要是赚钱,保险公司是脑子瓦特了,才会主动下线呀~
而相对赚钱的,也就是包括重疾险、寿险在内的一众长险了。
不过也不是产品本身挣钱,而是因为履约期长,保费也较多,保险公司更容易获得投资收益罢了。
所以说,以后别再用看待常规产品的眼光看保险了~
难道我们还能为了不让保司挣钱,就不买重疾险和寿险了嘛……
按需购买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,才是王道!
我是吐槽君,爱你们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了解更多保险知识,解答更多保险疑问,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吐逗保(搜索:“ 吐逗保 ”或“ tudoubao122 ”),让保险不那么枯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