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滴病友、百度互助接连下线,互助计划这是怎么了?

保险知识 吐逗保 701℃ 0评论
(图片来源:Pixabay)

大家好,我是一本正经的吐槽君。

最近着实有不少的互助计划下线了,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水滴的病友互助计划。

百度互助计划也在之前宣布将于9月9日正式停止运营,享年300天……

这一下有不少朋友都慌了神,纷纷担忧起自己所参加的互助计划会不会哪天就突然消失了。
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“互助计划目前的运营状况和前景”,也让大家做到心里有数。

一、互助计划的前世今生

其实去查一下国内互助计划的生存现状,大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。

从2011年互助计划诞生开始,已经有接近上百家的互助计划宣布关停,目前整体的存活率不过40%多一点……

水滴的病友互助和百度的互助计划已经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,毕竟还有很多人都听过他们的名字。

还有不少互助计划,我们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就已经停止了运营,连朵小浪花都没有翻起来。

比如轻轻互助、斑马社、同心互助、大树互助等等,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
但不可否认的是,互助计划确实渐渐在国内流行了起来。

直到2018年蚂蚁金服推出了相互宝,彻底点燃了大家对互助计划的热情。

这个热情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,便宜!

相互宝2020年截止到最新一期的分摊,累计也不过是49.22元而已:

这个价格连最便宜的一年期重疾险都是自叹不如。

南开大学发布的《相互宝社会价值研究报告》,4.2万受访的相互宝成员中:

  • 10%的人除相互宝外没有其他任何保障(包括社保);
  • 30%受访者年收入低于5万元;
  • 37%受访者年收入在5-10万元之间。

而如果罹患重疾:

  • 54%的受访者只能勉强承担10万元以内的医药费;
  • 只有不到14%的受访者能承担30万元以上的医药费。

对于这些囊中羞涩的朋友,互助计划很好的解决了基础保障的问题。

超低的价格、先保障后分摊的模式,以及很直观的帮助他人的成就感,都是传统保险无法做到的。

从这个角度看来,互助计划的兴起确实是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必然性。

二、互助计划无法解决的缺陷

当然互助计划虽好,也不要贪杯哦~

互助计划本身的性质决定,目前有着3大无法解决的问题:

1、规划可以随意更改

和商业保险合同一旦签订就无法更改不同,互助计划的平台方是有权随时更改互助内容的。

(相互宝互助计划条例)

以相互宝为例:“未发生远处转移的乳头状或滤泡状甲状腺癌”从一开始的理赔30万,改到轻症5万,最后改成不予理赔。

这项改变意味着,绝大部分甲状腺癌拿不到一分钱的理赔金。

相互宝这还算是好的,毕竟这类甲状腺癌被业内称为喜癌,更改虽然有矫枉过正的意思,但起码还是有理可循。

而某些互助计划甚至连健康告知都可以更改,在更改完之后参与人需重新进行健康告知,不符合就BYE BYE!

而以上说的所有这些调整,参与者都是被动接受的一方。

你要是不接受调整就只能自己退出,之前分摊的费用也不会退还。

2、保障力度不足

现在放眼望去,大部分的互助计划其实都是借鉴的重疾险产品形态。

比较火的比如美团互助和相互宝,也都涵盖25种法定重疾+各式各样的罕见病。

但大多也都到此为止。

诸如中症、轻症、癌症二次赔付、重疾初期额外赔、投保人豁免等等这类保障,互助计划都是没有的。

但说实话,这些其实我都是可以接受的;

毕竟附加保障越多,分摊也就越多,退出的人也就越多。

但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保额的限制。

相互宝、美团互助这些主流互助计划:

  • 在40岁之前的保额,只有30万;
  • 40到60岁之后,最高也就10万的保额;
  • 60岁之后就会被直接踢出互助计划。

在这样随便一个重疾都需要30-50万的医疗环境下,互助计划的保额肯定是不足的。

而且在《罹患重疾的概率真的是72.18%吗?你又被忽悠了》已经跟大家说过,重疾的罹患概率是和年龄成正相关的。

年龄越高,罹患重疾的概率也就越高,并且会在55岁之后成几何级暴增。

所以在重疾高罹患阶段,保额反而有所下降,甚至被踢出互助计划的产品形态;

我只能说保障确实太单薄了……

3、产品不稳定

保险公司平日里被银保监像看孩子一样看管着;

产品设计需要报备,偿付能力需要维稳,连高管任命都需要银保监审批才可以。

就算保险公司突破万难成功把自己玩破产了,《保险法》和《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》也有完善的兜底策略。

所以长期重疾险只要签订了合同,就100%可以保障到约定期限。

而互助计划不是保险,它没有《保险法》作为后勤保障,也没有银保监这样的强监管单位。

这就导致了互助计划可以“为所欲为之为所欲为”~

互助平台本身,既不承担理赔,也不需要负法律责任。

如果人数过低,或者平台运营不善,互助计划可以随时下线风紧扯呼(可以参考文章开头的互助计划40%不到的存活率)。

想象一下自己辛辛苦苦帮别人分摊了好多年的理赔费用,结果轮到自己理赔的时候互助计划突然下线了!

Emmm……

不能细想,细想心态就爆炸了……

写到这不禁想起了之前在知乎输出观点的时候,就“互助计划能否代替保险”跟一位互助计划的忠实拥趸进行了一场battle。

他的观点是,虽然一个互助计划保障力度比较薄弱,但我可以同时加入相互宝、水滴病友互助、百度互助啊。

这样我就有了90万的重疾保额,而且就算其中一个下线,我还有两个互助计划可以给我充足的保障。

现在希望这位兄弟心里的阴影面积不要太大……

三、正确看待互助计划和保险

说了这么多互助计划的缺点,难道互助计划真的是一文不值么?

当然不是!

开篇就说过了,互助计划有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优点:

便宜!

所以在我看来,目前的互助计划其实是商业保险一个很完美的补充。

年轻时如果理赔了,每年不到100块的分摊费用,简直就是白赚了一份重疾险;

而一旦互助计划下线了、超过年龄了,或者以后觉得分担费太贵了而退出了,也有长期重疾险作为兜底,不用害怕保障缺失。

岂不美哉~

当然说了这么多,其实都是把互助计划“保险化”对待的,也有很多朋友认为互助计划的最终形态就是保险。

但就我个人观点而言,其实互助计划和保险是有本质区别的,而且这种区别会随着两者的发展成熟变得愈发明显。

保险的本质就是一场交易,投保人付出保费,保险公司转嫁风险。

这场交易受法律保护,投保人可以精打细算获取最大收益,甚至动用法律维权。

而互助计划的本质,在于“互助”两个字,它的核心内容是慈善。

在互助计划中,你可以享受到帮助他人的那种满足感。

尤其当你看到你的帮助名单时,你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帮助了这些人。

这种“我真优秀”的感觉,是商业保险无法给予的。

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,包括我自己,都已经将互助计划商业化了。

初心变了,产品也就没那味儿了~

四、写在最后

最后,对于互助计划最近频繁的下线,其实大家没必要过于担心。

毕竟目前互助计划的市场体系并不是十分健全,试错成本是肯定需要付出的。

A互助没了,还会有B互助。

核心问题在于:你想从互助计划里获得什么?

如果你想要完整的风险保障,我劝你醒醒抓紧时间把自己的保险配置齐全;

而如果是奔着便宜,获取保障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帮助别人的快感,那么恭喜你互助计划可以完美解决你的需求。

最后,想要参加互助计划,我还是之前同样的观点,只推荐相互保和美团互助。

原因就两个字:流量。

互助计划对于运营平台的最大难题,就是风险运营,而只有在数据样本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,风险才能真正可控。

随着理赔案例的增多,越来越多的健康体可能会觉得不划算而退出互助计划。

而此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流量去支撑,很快就会陷入“非健康体不退出,健康体不进来”的慢性死亡。

而在目前看来,能有如此庞大流量支撑的只有微信和支付宝了。

所以,你懂的~

最后提一下:吐逗保和相互宝及美团互助并没有任何合作,大家是否加入,与我们并无利益关系,只是好东西是要让大家知道罢了!

我是中立客观的吐槽君,爱你们!

关注吐逗保,看更多走心文章

原创不易,未经授权禁止公号转载!

喜欢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
用轻松诙谐的语言,解读严肃认真的保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