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发 | 微信公众号「 吐逗保 」
大家好,我是一本正经的吐槽君。
讲一个“祖传”笑话。
小时候老妈给我买了一份两全险,重疾和身故都可以赔付。
150一年的保费,总共1500元,如果20年没有出险,就会一次性返还生存金2200元。
结局大家也应该猜到了。
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,我才拿到了返还生存金,一笔两千多的“巨款”。
是的,花了老妈当年快一年的工资,只换回了我两个月的伙食费……
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,就是“通货膨胀”!
PS:当然两全险也挺坑……
1.
通货膨胀:
- 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,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,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,导致货币贬值,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。
翻译成人话就是,钱不值钱了,钱贬值了。
以前能买3个馒头的钱,现在只能买1个馒头了。
良性的通货膨胀,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。
而如果太严重,就像国内2000年前后,那可就不妙了。
当然,更夸张的就像是2018年的委内瑞拉,通货膨胀率为65000%!
直接摧毁了当地货币体系……
我目前最喜欢的计算通货膨胀的方式,就是计算货币超发速度。
刚才我们提到了,通货膨胀是因为钱印得太多,超过了我们的实际产生的。
所以把一年印钱的增幅,减去当年生产总值的增幅,就能近似得到当年的通胀率。
也就是:
- 通胀率 = M2 增速 – GDP 增速
GDP大家都知道,就是国内生产总值。
而M2 是“广义货币供应量”,通俗理解就是国家印出来的货币总量。
利用这个算法,最终得到的近 20 年年均通胀率是 6.15%。
也就是2004 年的 100 元,购买力足足相当于 2023年的 310 元。
真·一个馒头顶三个……
不过好在,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率在明显减少。
近5年,已经低至3.16%!
完全属于健康的通货膨胀状况了。
2.
那通货膨胀,对于我们的保险有影响么?
当然!
重疾险为例。
以目前中国已经趋于平稳的通货膨胀率3.5%来计算;
50万元在30年后的购买力,应该相当于目前的18.4万元。
所以很多朋友担心保额不够用的事情,确实是很可能发生的。
不过嘛~
也不用因为担心通货膨胀,就抛弃保险,那完全是因噎废食了。
原因有三:
(1)保险定价时已考虑通膨
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在制定一款产品价格的时候,通过“预定利率”间接考虑了通胀对未来保险期间内保额的影响,也是制定保费的重要一环。
我们现在花3000元就能买到50万的保额,就是因为保险公司已经考虑到几十年后保额的通货膨胀。
而如果现在的通货膨胀率都为0%,甚至通货紧缩;
那么这50万保额可能每年的保费就需要6000元甚至更高了(打个比方,没有精确计算)。
所以,其实我们并没有吃亏。
只是付出对应的保费,获取相应的保障。
一分价钱,一分货!
(2)保费也受通膨影响
刚才我们说了,保额确实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。
但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忽略一件事情,那就是我们所交的保费也是受通膨影响的。
比如重疾险分30年缴费的话,现在交的5000元,和30年之后交的5000元,绝对不是一个概念!
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大家,拉长缴费期的原因之一。
(3)不会再有恶性通膨
刚才我们已经说了,近些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非常低了。
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,低通膨的健康经济发展状态。
像我小时候那种购买保险的“血亏”经历,基本是很难复刻了……
所以完全不用杞人忧天~
3.
接下来说一个更尖锐的问题:
现在准备多少钱,才够30年后养老?
举一个比较大众的例子:
假设倒霉熊月薪 7000 元,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是 6000 元,社保缴纳年限是 20 年,未来工资增长率 2%。
那么30年后倒霉熊退休后,月养老金约是 7667 元。
以目前3.5%通货膨胀率计算,假设未来没有太大变化。
那么30年后7667元的购买力,大约只相当于现在的2738元。
这个数字怎么说呢……
吃穿够用。
但是想要有质量的养老,光靠养老金是真的不大行!
个人补充养老储蓄,已经是必然的。
我们还是以倒霉熊为例:
从现在开始投保「☞ 金满意足多多版 」,每年缴费1万元,连续缴费10年。
那么在30年后退休时,可以得到237648元的现金价值。
这部分现金价值可以一次性退保取出,也可以部分取出,剩余部分继续以3.5%复利继续增值。
237648元,按照3.5%的通货膨胀率,也有现在84874元的购买力。
可以起到很好的养老补充作用!
当然,未来的通胀数据是不可预测的,今天的文章也只是提供一种规划思路。
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养老需求和对通胀率的预期,自行合理安排。
当然,有任何疑问,也可以尽管来找我聊一聊(搜索ID:tucaojun888)。
4.
通胀时时刻刻都有。
虽说钱放在那里就是贬值,但是切不可因为通膨就盲目投资!
尤其是涉及到养老储蓄,做好规划再动手总没有错。
毕竟跑赢通胀,你就已经超过90%的人咯!
切不可眼高手低~
我是吐槽君,爱你们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了解更多保险知识,解答更多保险疑问,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吐逗保(搜索:“ 吐逗保 ”或“ tudoubao122 ”),让保险不那么枯燥!